钢管制成的尖端太空望远镜,有助于预测毁灭性的太阳风暴

原本出现在工地上的回收钢管,现在却在揭示宇宙的神奇。在印度,这些钢管被重新改造成为宇宙射线望远镜,并在2015年探测到一次巨型太阳爆发。

宇宙射线研究所(CRL)位于印度南方的泰米尔纳德邦,坐落在群山环绕的乌蒂镇。CRL研究所拥有各类仪器,用于研究来自外太空的、轰击地球的高能粒子。

GRAPES-3望远镜能够探测到名为“μ介子”的亚原子粒子,该望远镜由3,712根6米长的钢管组成,这些钢管呈网格状排列。

当来自 外太空的高能粒子与地球高层大气中的分子相撞时, 生成μ介子。μ介子对于科学家有重要意义, 不同于其他粒子, μ介子能够到达地表, 从而 让科研人员 能够研究宇宙辐射。

每根钢管中央都有一根发丝般粗细的钨丝穿过,钢管两端封闭,里面填充物为氩气和甲烷混合气体。当μ介子穿过钢管时,电离管内气体,导致电子向钨丝方向移动,生成 一个信号。

 

撞击地球磁力圈的太阳风

 

为什么使用钢管

其他μ介子望远镜采用的是水槽或塑料闪烁体,当有粒子撞击时,水槽或闪烁体被点亮。不过,只有当粒子穿过水槽时,水槽才能够探测到;如果粒子只是向水槽方向移动,则不能探测到。而闪烁体,则需要昂贵、易碎的探测器进行探测。CRL实验室首席科学家Sunil Gupta博士说,没有任何材料能够匹敌镀锌钢管的经济性和刚度。

“钢管非常方便使用,因为钢管本身具有非常高的结构强度,”Gupta说。“黄铜太脆,红铜不仅脆而且成本高,所以我们采用了钢管,钢管相对成本较低,而且非常、非常的结实。”

 

位于印度乌蒂的GRAPES-3 μ介子望远镜。

 

循环利用钢管

这些钢管最初在日本制造,原本用于钢筋混凝土,但在CRL实验室,这些钢管具有另一个科学任务。此前,这些钢管被改造成中微子望远镜用于粒子探测器,设在邻近的卡纳塔克邦科拉尔金矿区地下2千米的洞穴内。

近20年后,印度与日本科研人员结束合作,这些钢管原本要报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乌蒂镇的科研人员决定重新改造。

CRL实验室首席科学家Sunil Gupta博士说,没有任何材料能够匹敌镀锌钢管的经济性和刚度

Gupta说,在设计该望远镜时,科学家们想要做到与众不同。为此,他们建造了首个大口径μ介子望远镜,这个望远镜能够探测到μ介子的来源。

μ介子撞击一根钢管时,无法判断μ介子的撞击位置。于是,科研团队将四排钢管叠放在一起,每层钢管旋转90度,形式一个网格。

当μ介子穿过第一层钢管时,X轴上的钢管将点亮;当μ介子穿过第二层钢管时,Y轴上的钢管将点亮。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显示μ介子撞击位置的坐标系,通过观测μ介子如何穿过各层钢管,科研人员能够跟踪μ介子的轨迹。

 

星空下的卫星通信塔——太阳风暴可能潜在导致整个地球通信失灵。

 

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发现

今年早些时候,Gupta、来自孟买塔塔基础研究院的同事以及日本合作人员,共同发表了一篇开拓性的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一次突破地球磁力圈(所谓“磁力圈”,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保护地球、屏蔽带电粒子的磁场)的宇宙射线爆发。

2015年,太阳释放出一个带电气体云或等离子体,这个现象被称为“日冕物质抛射”(CME)。带电气体云体积巨大,突破地球磁力圈长达2个小时。只有GRAPES-3望远镜的独特性能,才能追踪到这些粒子的行进方向,以及判断出具体发生了什么。

2015年,太阳释放出一个带电气体云或等离子体,这个现象被称为“日冕物质抛射”(CME)。带电气体云体积巨大,突破地球磁力圈长达2个小时。

“当这个现象发生时,我们发现它同时向各个方向运行,”Gupta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它告诉我们,该现象 就发生在我们附近,而不是遥远的外太空。”

Gupta又补充道,对这类事件进行追踪和认识十分重要,因为真正巨大的太阳风暴能够电离空气,造成电子设备短路。上次大型太阳风暴发生在1859年,造成了欧洲和北美的电报系统故障。

“我们不知道下次发生撞击的时间,但只要一次,就已经吃不消了,”Gupta说。“如果那种强度的等离子体抵达地球,它将造成大部分电网短路,更不用说人造卫星、互联网以及其它任何电子设备。”由于风险如此之高,因此Gupta将借助钢铁的可靠性,打造自己的宇宙望远镜,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些 预警信号。

 

图片:iStock、Science Photo Library、TI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