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钢铁业意识到水资源对钢铁生产的重要作用和对社会的重要价值。
钢铁业虽然大量用水,但实际消耗 的水量却很少,这是因为大部分用水要 么再次利用,要么返还给水源。 例如,冷却作业中几乎全部使用海水,冷却工艺的损耗(主要是蒸发作用)不足总量 的 1%。尽管输入量很大,但是海水又被返还给大海,且水质没有任何变化。
返还至河流和其他水源的水往往比提取
时更加干净。
冷却水的排放会导致受纳水体的温 度显著升高, 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有时限制水的排放温度是为了防止变质的发生。
除了冷却作业, 包括除垢、 除锈等 工艺在内的整个炼钢工艺都需要用水。
钢铁业可以使用一切类型的水。
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 可用淡水和水质是一个主要问题, 水资源的管理被认
为是继气候变化之后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活动的增加,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淡水资源面临威胁。
钢铁业面临严肃对待自身的水资源管理 责任, 同时也在不断评估水资源的最佳 利用方式, 在水资源转化和再利用上不 断寻求改善办法。
像钢材一样,水资源也可以再利 用和再循环,从而不仅可以提高使用效率, 而且可以降低需求和成本。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再循环率以及建立从高水质到低水质的水资源阶梯利用制度,钢铁生产企业已经能够大幅降低用水量和耗水量。

报告亮点

水源再利用
必须考虑能耗问题
减少输入水量的最有效方式是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通常涉
及在每次使用之后, 对水流进行清洁和冷却。 冷却等部分处理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并且由于蒸发作用加大, 还有可能提高耗水量。
这些工艺的增加几乎总会与降低能耗或二氧化碳排放等目标相冲突。 因此,
有必要综合评估水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性, 将所有环保方面都考虑在内。
在实施任何水资源再利用管理体系之前, 我们还需要考虑可能增加的能耗, 这一点极为重要。


进水和排水
世界钢铁协会在2011年公布的一项会员调查显示,一处综合工厂的 平均进水量为28.6 立方米 / 吨钢材,平均排水量为25.3 立方米。对于电 弧炉工艺路线,钢厂平均进水量为28.1立方米 / 吨钢材,平均排水量为26.5立方米。这说明每吨钢材的总体水耗并不大,在3.3 立方米至1.6 立方米之间。大部分损耗都是蒸发损耗。
20家被调研钢厂的进水量和排水量*,包括直流冷却工艺使用的海水 |
![]() |
* 《钢铁业水资源管理报告》的部分内容,世界钢铁协会,2011年 |
计算水足迹 以(ISO14046:2014)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为基础
为了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以及在相关方法之间进行协调, 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计算水足迹的框架标准 (ISO14046:2014, 于2014 年 7 月公布)。 该标准以 ISO14040 系列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为基础,并且定义了完成水足迹评价所需满足的要求,其中包括与水源稀缺性和水质等相关的地方条件。
该标准还涵盖了包括上游工艺在内的完整的生命周期。 该标准得到全球钢铁业的支持。
钢铁业支持 ISO14046:2014 水足迹标准。 该标准是目前唯一既能对产品、 服务或组织进行水足迹评价, 又包含所有必要评价因素 的方法系。
水资源管理全局化视角

资源效率
政策必须着眼于用水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