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和计算方法|安全与职业健康
正式员工和协力工
公司正式员工(正式员工)
公司正式员工(正式员工)指会员企业工资单上显示的员工,例如,正式员工拥有公司雇员身份识别编号,并且处于公司直接监管之下等。对于企业直接聘用的临时工或代理人,如果企业对这些人员负有主要监督责任,也视为正式员工考虑。
协议员工(“协力工”)
指外部企业(承包商、分包商、顾问公司或供应商)提供的、向会员企业提供服务(生产、维护或行政支持)的全职或兼职个人。协力工的安全、健康以及福祉主要由外部承包商的监督或管理人员负责。协力工由外部企业直接支付薪酬。外部企业向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合同发票。
访客
指在公司营业场所工作,公司正式员工或协力工以外的其他人员。由于公司负有照管义务和直接安全监督责任,因此访客一旦遭遇工伤,将作为企业正式员工对待。如果来访时间可以用于计算事故率,则请计入。
工作相关伤害和非工作相关伤害
工伤
指与工作相关的活动直接造成的、设有或应当设有相关管理控制措施的工伤,或者在出差期间发生的工伤。例如:
工伤:
- (由于接触、被接触、坠落等)暴露于可直接造成伤害的工作场所条件之下,例如,湿滑地板、坠落物体、突出物体、铁水、粉尘、瓦斯等。
- 在执行作业活动时(例如,繁重的提拉工作)造成的拉伤和扭伤。简单来讲,指在工作期间能够辨识和实施纠正措施进行预防的工伤。
- (这一点是关键认定因素。) 所谓“与工作相关”,包括参加企业主办的课程、会议、出差,或者企业要求参与的其他活动。
- 对于协力工而言,“工作相关”一词通常仅包括在企业营业场所的停留时间。
- 在会员企业的停车场、步道或任何其他场所发生的伤害。
非工作相关伤害:
- 虽然发生在会员企业营业场所或出差期间,但却因为其他因素造成的症状,例如:感冒或流感、心脏病;
- 自愿参与的健康项目/体育活动;
- 整容、擅自用药、自虐;
- 在非出差期间,上下班时发生的车辆 / 步行事故。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是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开展的活动。包括:
- 健康与安全隐患排查
- 现场安全检验
- 安全检验
- 检查员工行为或现场条件
- 应对安全与健康风险的创新方法
- 积极开展安全行为观察
事故类型
死亡(F)
经医学鉴定出具的工伤死亡证明。死亡率按每百万工时的死亡人数计算。
误工工伤(LTI)
指导致正式员工、协力工或第三方承包商的雇员不能在下一个计划工作日返岗工作的工伤。如果可以返岗工作,但是工作内容有所限制,则无论限制程度多少,这种情况都不构成误工工伤;不过,返岗时间仅限于下一个计划工作日。但是,如果伤势恶化导致后续误工,则应记录为误工工伤。误工工伤率(LTIFR)被计算为每百万工时的误工工伤数量。
限工事故(RWC)
指除死亡或误工工伤之外的其他工伤,并且在相关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受伤的员工不能履行正常工作,但是能够从事临时性工作或非全日性工作,或者虽可从事永久性分配任务,但却不能全部履行该工作的所有正常职责。如果该工伤虽然造成员工生产率降低或工作速度变慢,但是该工人仍然能够履行全部日常任务,则这种情况不属于限工事故。
医疗工伤(MTI)
指除死亡、误工工伤或限工事故以外的其他工伤,这类工伤经过医生或医务人员根据医生的命令给予一定程度的(非急救医疗)救治。(如医学治疗:服用处方药,或按处方剂量服用非处方药物,使用伤口闭口装置,如手术类医用胶水、缝线和缝合钉,使用带有刚性支撑的装置或用于固定身体各部位的其他系统,给氧法。)
轻度工伤(MI)
指除死亡、误工工伤和限工事故之外的工伤。通过急救或少量处理,可减轻这种工伤造成的拉伤或擦伤。轻伤不需要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或医生的治疗,并且除发生工伤的班次外,不会产生其他误工。受伤人员能够继续按照正常计划工作。(如:使用非处方剂量的非处方药物、接种破伤风疫苗、清洁、冲洗或浸泡皮肤表面的伤口、使用绷带、创可贴™、纱布垫等护理伤口;或者使用蝴蝶绷带或胶条™,冷热疗法,钻指甲或脚趾甲,使用眼罩)。
未遂事故
指已经实际发生,但未造成雇员、协力工或访客人身伤害的事故。这种事故原本可能造成严重工伤,因此需要像对待误工工伤一样进行跟进,但仅作为未遂事故记录。
- 示例:操作员在操作台旁的地板上发现一只重型螺栓,这只螺栓很可能从天车或屋顶坠落。
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场景(也称为前兆)
指可能威胁周围工人安全的行为
- 示例:在高处作业时(例如,屋顶),不使用安全背带,或没扣好安全背带;在驾驶车辆时,不系安全带。
或者迟早造成事故隐患,威胁人员安全的任何情况。
- 示例:缺少扶手或扶手损坏,可能导致高处坠落危险的情况。
潜在的严重伤害或死亡 (PSIF)
指不论实际伤害的程度如何,任何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影响生活或致命伤害的事故。严重伤亡通常是指长期或永久性的丧失工作能力和死亡。潜在的严重伤害或死亡前兆是指任何未解除的高风险情况,由于管控缺失、管控无效或不遵守管控,导致严重伤害事故。
潜在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可以根据与钢铁生产作业相关的危害和风险使用标准进行识别,如熔融金属接触、密闭空间、电气危害、火灾危害等。如果一个事件在风险矩阵中的等级划分较高,即表明具有潜在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事故发生。因此有的钢铁公司将此类事件描述为“严重程度4 (S4)、潜在程度4 (P4)”。
事故金字塔,包括潜在严重伤害或死亡概念:
事故原因
触电
指由于直接或间接暴露于电能造成的事故。
- 例如:人体任何部位直接触碰裸露电线、给行车供能的带电母线,或者间接触碰开关或高压电缆或电线等。
爆炸
指造成压力突跃或冲击波的能量释放事故(例如,设备或管道破裂造成的爆震、爆燃以及快速释放高压等)。
- 例如:钢水中存在的水、氧气泄漏、氢气的生成和泄漏、一氧化碳或高炉气体泄漏等,都可能造成爆炸。
化学物质暴露
指由于接触或暴露于危险化学物质造成的事故。如果造成伤害的原因是吸入有毒气体,则要归入气体中毒/窒息类事故。
- 例如:酸烧伤、化学品泼溅、过敏反应等。
高处坠落
根据国家的不同,企业可以定义一个必须穿戴或使用防坠措施或约束措施的高度。这一高度通常是1.8米(6英尺)且存在坠落风险的位置。不过,鉴于较低高度也可能导致严重伤害,因此即使高度较低,也应采取防坠措施。
- 例如:坠梯、平台坠落、屋顶坠落,或者坠入竖井、深坑或地面孔穴等。
坠落物体
指由于各种原因坠落到人身的物体,也包括从侧面或上升方向坠落的物体。
- 例如:脚手架上坠落的工具,起重机上坠落的载荷物,产品堆垛垮塌时落下的产品,存放的物品垂直或倾斜坠落,暴风雨期间发生的建筑构件损坏,或被雪、冰、冰雹、雪块或冰块造成建筑构件损坏等。
火灾
指物质燃烧和火焰蔓延所导致的人员、装置和环境受到损伤的事故。
叉车
指由于使用或触碰叉车(一种用于起升和移动搬运)材料的动力型工业卡车)所造成的任何事故。造成叉车事故的原因可能是叉车搬运的载荷、叉车运行的环境、叉车状态或驾驶者的技能等。
- 例如:叉车与其他车辆发生的碰撞,叉车本身、叉车倒车、叉车的大半径回转等造成的人员受伤,叉车碾压行人等。
气体中毒/窒息
指在可能蓄积或聚积有毒气体的区域,由于该区域的空气不能维持或支持生命而发生的事故。
- 当呼吸空气中含有有毒气体时发生的气体中毒。 例如:当呼吸空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超过临界值时,一氧化碳气体暴露达到一定时间后所导致的气体中毒事故。
- 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比率低于19.5%时造成的窒息事故。 例如,由于呼吸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氩气(Ar)或其他气体置换氧气而造成的窒息事故。
铁水
指灼热或液态金属造成的事故。主要风险包括铁水带来的热辐射、飞溅、烫伤等。
- 例如:铁水喷射到人身、铁水辐射烫伤等。
灼热物质
指由于暴露于任何类型的灼热物质、设备、表面、蒸汽或热水等造成的
事故。如果造成伤害的是铁水,则要归入铁水类事故。
- 例如:灼热设备与皮肤接触造成的烫伤。
人工作业和手动工具
指在执行人工作业或使用手动工具或电动工具过程中造成的事故。如果是在搬运产品过程中,锋利的钢铁制品边缘造成的伤害,则要归入产品搬运/储存类事故。
- 例如:扛起或举起重物,或将螺丝起子作为凿子使用,造成螺丝起子的尖端部分断裂飞出等。
运转中的机械设备
指在能源(电能、蒸汽能、液压能、气动能、热能、风能、被其他设备拉拔的带材等产品)、远程控制设备或重力的作用下,被运转中的机械或设备部件造成的事故。
- 例如:操作员在远程控制室内摇控中轴造成的挤压,未被隔离的电机或引擎被意外启动,传送装置意外启动,被卡在传送装置的传送带与滚柱之间,液压缸或气动缸驱动的机器护罩或工作台发生位移造成的挤压等。
厂区外的道路/车辆
指在上下班途中,在公共道路上发生的、涉及任何类型车辆或在步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包括出差期间发生的事故。
- 例如:销售或营销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在公路上受伤,雇员在驾车前往参加外部培训课程途中发生事故等。
异物入眼
指异物从人体外部进入眼晴造成的事故。
- 例如:钢铁破片入眼、粉尘入眼等。
厂区内的道路/车辆
指在厂区内发生的车辆事故,包括私家车和工业用车,但不包括叉车。
- 例如:行人被卡车撞伤,汽车与卡车之间发生碰撞等。
其他
指除上述原因之外,其他原因造成的事故。如果事故的背后存在多个原因,则选择最合适的原因。
其它移动设备
指除运转机械、行车、汽车和火车之外,主要因为其他设备的使用所造成的事故。
- 例如:操作员推动的轮式活梯造成的人员受伤,在使用高空作业平台期间发生的人员受伤(车载升降台、载人升降机、篮式起重机)等。
天车
指主要由于行车或吊装组件(例如,C型吊钩、钢卷吊钩、锁链或吊索)的操作或状况所造成的任何事故。
- 例如:运行在同一轨道或轨道重叠的两台天车发生的碰撞,天车吊起的载荷发生摇摆、起重部件坠落、载荷失效造成的人员受伤等。
- 例如:与列车发生碰撞,铁路车辆连挂作业时,人员被夹在铁路车辆缓冲器之间,人员从机车或铁路车辆上坠落,或被机车、铁路车辆撞击。
产品搬运/存放
指产品、机械或设备在搬运、转移和存放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钢铁制品可能边角锋利,也可能在冷却或吊运过程中发生位移。
- 例如:操作员在产品搬运过程中受伤;行车驾驶员开始吊装产品时,在吊索与产品之间挤伤手;钢铁制品锋利边缘割伤手等。
产品装载
指在使用卡车拖车、轨道拖车或船舶装卸产品、半成品、原材料或任何设备时,在装卸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故。
- 例如:在将产品装载到拖车时,站在拖车上的操作员被装载的产品伤害;当载荷在拖车上时,操作员在载荷与拖车壁之间被挤伤等。
铁路
指厂区内部火车涉及的事故,或在转运火车车厢时发生的事故。
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滑倒、绊倒或摔倒
指在同一水平面上(而非高处)摔倒造成的事故。当鞋子与行走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或牵引力过小时,发生滑倒事故。当一只脚踢到或撞到物体,导致人体失去平衡时,发生绊倒事故。
- 例如:冬季滑倒,走路时扭伤脚踝,在不平表面绊倒等。
结构垮塌
指建筑物、机械或设备的结构垮塌造成的事故。
- 例如:脚手架缺陷,屋顶或墙板或结构框架缺陷,气候条件或缺少维护等造成的表面质量下降,机械构造缺陷等。
未知
指在报告者在报告时,原因不明的事故。注意:对于每起死亡事故和误工工伤事故,必须调查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并且必须找出和报告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
通勤意外
从家里到工作场所或者从工作场所返回家里,在公共道路上乘车或步行时发生的任何意外。在工作场所或出差期间发生的意外不属于通勤意外,而是作为工作场所意外考虑。
世界钢铁协会认识到,并非所有企业都将通勤意外记录在案,一方面是因为地方立法,一方面是因为通勤意外的发生并非都是因为企业已采取或未采取相关措施。
因病旷工
因病旷工
指由于任何与工作相关或不相关的疾病而丧失工作能力引起的旷工。属于这种旷工情况的员工,可能有资格获得“伤残补助”。所有其他旷工情形,例如,因为怀孕、生育、事假、培训和上课等原因出现的旷工,均不属于因病旷工的定义范围。
因病旷工率
因病旷工率被计算为在单位计划工作小时数里,因病旷工的总小时数。因病旷工率可按照年度和既定范围(部门、工厂、国家、地区等)进行计算。
工艺安全
主围阻体
指用于容纳材料的储罐、容器、管道、卡车、火车车厢等设备—通常用于存储、隔离、加工或转运材料。
二级围阻体
这是一层不可渗透的物理隔挡层,专门用于减轻突破主围阻体的物质所造成的影响。二级围护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储罐防护堤、工艺设备四周铺设的路边石、排水收集系统、顶部开口双层储罐的外壁等。
爆炸
指造成压力突跃或冲击波的能量释放过程(例如,设备或管道破裂造成的爆震、爆燃以及高压的快速释放等)。
火灾
主围阻体失效造成的任何燃烧事故(无论是否出现火焰)。火灾包括阴燃、炭化、冒烟、烫焦、灼伤、焦化或者证明上述事件发生的证据。
主围阻体失效(LOPC)
非计划的、不可控制的主围阻体物质释放过程,包括非毒性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例如,蒸汽、热水、氮气、压缩二氧化碳、压缩空气等)。
铁水
在钢材及其共生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类型的熔融金属,例如,锌、铁以及钢本身等。
工艺流程
在制造钢铁产品和共生产品时,使用的生产设施、配送设施、存储设施、公用事业设施或试点工厂。其中包括工艺设备(例如,反应装置、容器、管道、电弧炉、高炉、炼焦炉、锅炉、泵、压缩机、交换器、冷却塔、冷藏系统等)、储罐、附属支持区域(例如,锅炉房、废水处理厂)、现场救济设施以及企业控制下的配送管道等。
注意:除铁水和工艺流程外,所有其他定义都源自API ANSI RP754标准。
计算方法
1. 事故率计算方法
工作时间
对于企业正式员工而言,指总工作时间,包括加班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培训时间。
对于协力工而言,指在工作期间,在相关企业营业场所的总工作时间。
如果出于频率目的可以将访客时间纳入计算,则将其添加到员工的工作时间中。
误工工伤事故率:
(死亡事故量+ 误工工伤事故量) *1000 000/ 劳动工时
可记录工伤事故率:
(死亡事故量+误工工伤事故量+限工事故量+医疗工伤量)* 1,000,000 / 劳动工时
全损伤事故率:
(死亡事故量+误工工伤事故量+限工事故量+医疗工伤量+轻度工伤量) * 1 000 000 / 劳工工时
死亡事故率:
死亡事故量 * 1 000 000 / 劳动工时
预防措施频率:
个人预防措施频率*1,000,000/劳动工时
潜在的严重伤害或死亡比例:
潜在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事故量/事故总量*100
2. 工艺安全相关事故计算:
工艺安全事件发生率(PSER)的计算方法如下:
第1层总工艺安全事件发生率 * 1,000,000 / 工时数(生产期间的活动)
第2层总工艺安全事件发生率 * 1,000,000 / 工时数(生产期间的活动)
当我们将重点从误工工伤率和其它滞后指标转移到正确识别和调查事故和重大伤亡事件的先兆,分层框架有助于提高工艺安全绩效。
第1层和第2层为标准化定义,用于支持行业对标。应根据物质/材料/能源释放的不同考虑阈值,归类为第1层或第2层。
第3层和第4层由各企业定义。




